“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去年首批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发布,各方面高度关注,起到了预期作用,现在进展情况良好。名单发布之后,也有一些疑问,比如资源集中倾斜到“双一流”建设中,中西部高校会不会受影响等。
第一,“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发挥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国家,像英国、日本、法国、韩国、俄罗斯等,都制定了类似计划。
第二,实行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打破了身份固化。以前一些类似计划,有身份固化的弊端。“双一流”本身就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因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没进去,可以积极发展培育,以后批次达到条件了,就可以进来,学校有了上升的通道。
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辩证处理。现在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是1万亿人民币,在总投入里,用于“双一流”建设的约2%,影响不了中西部的发展。
第四,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活动,还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这些都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
我重点说一说部省合建。有13个省、自治区没有部属高校,再加上生产建设兵团,这14家是“13+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在过去省部共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升级版,建立部省合建机制,一省一校、部省合建。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准部属高校,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这类学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所以,“双一流”建设只能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能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你提的这个担心可以放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确保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
占比80%以上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备加关注,有社会智库也组织了专家研讨,提出了相关建议。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和措施?学前教育立法进展如何?
陈宝生:
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现在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教育。
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一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十几个省区调研,摸清情况;二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三是请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做法、经验、问题进行调研。现在正在处理这三方面得来的大量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协调有关部门会同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调研过程中,我们的信心得到了极大增强,受到了极大鼓舞。我们的感受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学前教育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幼儿4600万人,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
二是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适龄儿童的毛入园率达到79.6%,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毛入园率达到80%,我们2017年达到了79.6%。这是什么水平?它达到了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和五年前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