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在家乡就业比例超六成 女生他乡就业更易“留得下”
2021-02-02 10:54 来源:搜狐教育
原标题:本科毕业生在家乡就业比例超六成 女生他乡就业更易“留得下”
年关将近,忙碌了一年的大家还好吗?
由于目前国内多地出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已有多地发布倡议,倡导大家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鼓励错峰返乡返岗。此时的你正漂泊他乡还是身在家乡呢?
远在他乡奋斗还是为家乡发展出力,大学毕业生会怎么选?在他乡和家乡的就业质量会有怎样的差异呢?
“用脚投票”,大学毕业生流动性有所提高
毕业后,有人为了梦想远走他乡,有人留在了熟悉的家乡。
对2015~2019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研究发现,毕业生流动性有所提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家乡(即“生源所在省”)就业的比例为64%,相比2015届的66%降低了2个百分点。
对在不同城市类型就业的毕业生分析可知,在“副省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属于家乡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64%降到了2019届的58%,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属于家乡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82%降到了2019届的78%,下降了4个百分点。
展开全文
近几年各地抢人大战不断升级,一些城市的落户门槛一降再降,甚至“零门槛”。人才的流动显然是在“用脚投票”,哪些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空间、更宜居的生存生活环境、更稳定开放的政策,更可能在抢人大战中胜出。
在他乡VS在家乡:收入高VS“铁饭碗”
对比家乡就业者和他乡就业者的就业情况差异发现,他乡就业者的月收入更高,而家乡就业者手捧“铁饭碗”的比例更高。
具体来看,2019届本科他乡就业者的月收入为6146元,高出家乡就业者(5043元)1103元。2019届本科家乡就业者有1/4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该比例高出他乡就业者(10%)15个百分点。可见家乡的“铁饭碗”对部分毕业生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
这些差异,一方面可能与他乡的就业机会、地方经济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家乡就业者出于赡养父母、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考虑,对薪资的期待和要求相对偏低。
女生他乡就业者更易“留得下”
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很多人选择远走他乡。然而他乡是否留得住这些异乡客?
麦可思对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三年后的就业地变化分析发现,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外省就业群体,毕业三年后有74%依旧他乡漂泊,26%的人回家乡安居。
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地变化发现,相比于男生他乡就业者,女生他乡就业者更易“留得下”。2016届男性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外省就业的人,其中30%毕业三年后回了家乡;女性毕业生的该比例仅为18%,也就是说超八成(82%)依旧在他乡。
家乡就业还是他乡就业,见仁见智
依据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三年不同时间节点的就业地变化情况,将他们细分为“一直在家乡”(即毕业半年后、三年后均在家乡)、“一直在他乡”(即毕业半年后、三年后均在他乡)、“回家乡”(即半年时在他乡而三年时回家乡)、“去他乡”(即毕业半年后在家乡而三年后去他乡)四个群体,从就业地的变化来看他们的职业发展差异。
对于“一直在家乡”群体的职业发展情况,可概括为“收入不高但是稳定性强”。该群体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7040元,在四个群体中最低,但职业稳定性相对最好,平均雇主数最低(1.9个)。该群体的职业发展特征可能与他们的工作单位类型、家乡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