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书札记(教育文章感悟摘抄)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
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 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
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 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理论摘抄
教育理论摘抄
№1.学习隐喻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活动舞台,占主导地位的隐喻是“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这一学习的隐喻。学习者成了奖励与惩罚的接受者,而教师则是奖励与惩罚的施与者,操练与练习成为首选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的方法论问题在于它把人的意识排斥在研究领域之外。
高文.教育以人为本.全球教育展望.2001(9):1~6
№2.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教师过分看重“传”和“授”,而忽视了“引”和“导”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格培养、个性发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石志中."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1(11):43~
44
№3.“教师讲,学生录”教学模式:窒息当代中国青少年主题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害土壤。
深入考察中国学校教育现状
中国现行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展示的多是这样一副图景:当教师一相情愿地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通过同样准备好的语言、板书以至图文并茂的电脑手段展示给学生时,他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个只会等待听讲、等待灌输的头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中占时间最长久、空间最广大的活动,若以课时计算,仅仅中小学12年累计就达11,000-12,000节。学生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录”这类教——学情境耳濡目染,他们所习得的只能是“等待”型的认知方式与学习习惯,课堂自然成为依附型——继承型人才生长的适宜土壤。
史根东.领航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1(5)135~140 №4.权威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科学主义是支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教育理念。
权威主义是指将学校视为一种权利的实施机构,在这个机构当中,有权势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对无权势者(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的智慧摘抄
《教育的智慧》摘抄
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
很多年以前,我到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参观。走进校门,就看到一尊我国现代某著名文学巨匠的塑像;往里面走十来步,又是一尊塑像,雕刻的是我国某著名物理学家的形象;再朝前面走,又迎来了一位华裔著名科学家的塑像。这几位大师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校园里度过的。陪同我参观的校长非常自豪地对我说:“除了这三位世界级的大师,我们学校还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我们的校友中,还有一位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非常理解校长的自豪感,但同时我也在想,这个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园里所展示的以及校长所提到的这十多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在这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中,能“著名”的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悄无声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劳动为生,同时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这样的劳动者,同样是母校的教育成果,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